春节返家乡系列|当她用语言景观的视角观察这座CBD里的城中村

Body

党的十八大以来

脱贫攻坚圆满收官 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

故乡 正以饱满的热情  

深情呼唤着远方的青春热血

莘莘文珠学子

既有离乡求索、开辟崭新天地的勇气

亦有返乡奉献、投身乡村建设的热忱

 

当城中村置身CBD,当现代化邂逅传统,

充满张力的猎德村,社区治理何去何从?

当城乡协同面临文化融合,

当村落改造呼唤文脉延续,

乡村振兴的舞台上,中文学子如何作为?

于返家乡实践中,

22级本科生何佳蕴举起语言景观的显微镜,

带领我们共同观察猎德的微观世界。

 

引言  

猎德语言景观的建构是一场

人与事物的“双向奔赴”

 

午后的猎德,阳光暖洋洋的,有一种和整个城市一起安睡的舒缓感觉。

没有市中心的车流喧嚣,也没有上下班的人潮拥挤。龙舟静静停泊在桥底下,祠堂前舞狮队伍穿着轻便而鲜艳的服装在木板凳上训练。小小的涌边排着柳树,荫凉处坐着钓鱼的人们。桥旁甚至有一把颇具古韵的凳子,像是有人专门放在那里用来晒太阳的。

“生活感”如此真切。

因此,目之所及的“和乐里”“居仁里”等字样,丝毫没有刻意为之的突兀感觉。源远流长的龙舟、舞狮传统文化,也已然深深扎根于此。

这是猎德村展现出的,一种由内向外的文化气质,一片人与景观之间相呼应的和谐生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何佳蕴

一、关于猎德

猎德,开村于宋,取名自西汉著名思想家扬雄《法言》中的“耕道而得道,猎德而得德”。崇德尚义,可见于此。坐落于珠江新城南部,猎德村于2007年5月启动城中村改造,是广州第一个整体改造完成的城中村。

静谧古老的猎德水乡通过改造,彻底改头换面,昔日遍布“握手楼”“贴面楼”的城中村变成中央商务区的高端社区,昔日奔波劳碌的农民成为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城市居民,昔日的田地果树变成矗立在珠江边气势恢宏的商业楼宇。完成改造的猎德村与珠江新城融为一体,成为广州一道流光溢彩、独特靓丽的都市风景线。

 

 

二、“再历史化”表达与民风彰显

城中村不仅仅作为物质空间存在,更处在语境与语言的复杂交织之中,故而对猎德村语言景观的观察,有助于理解城市和乡村的文化融合、语境转变以及文化多元性,从而更好地指导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实践工作。

除了街道名称标牌类的传统语言景观,猎德村还有更加显著的语言景观——公共文化空间内的各类字刻与牌匾。

猎德涌两旁的亭台楼阁多冠以“润德堂”“畅和居”“逸沁廊”之名,河边拱桥则有题字“猎水通津”“风调雨顺”“国泰民安”。党建活动室“猎德人家”旁设拱门与地砖,刻有“欢乐祥和”“和乐里”“居仁里”。

“再历史化”的表达方式反复强调着猎德村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与继承,并以此突出体现猎德村的历史性连续、多元并存的文化属性与人文内涵。

沿路前行,多有各样铜像,描绘“安居乐业”的情景,并配有“春满人间”“天伦之乐”“丰收喜悦”“诗礼传家”的字样,彰显了和乐的民生民情。

 

知识加油站 

1、语言景观(Linguistic Landscape,简称LL):最早在1997年被兰德里(Landry)和波伊士(Bourhis)正式提出并得到学界广泛认可,他们将其界定为:“出现在公共路牌、广告牌、街名、地名、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、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”。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的物质载体称作语言标牌(linguistic signs),如路牌、街牌、广告牌、警示牌、店铺招牌等。在社会语言学中,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“语言景观”研究。除此之外,也有不少其他学者给语言景观做出界定,由不同定义的交汇点可见,语言景观的核心背景是“公共空间”。

 

2、“再历史化”:又有学者称之为“历史再现”或“重现历史痕迹”等。“再历史化”的类别与表现方式一般有:历史遗迹(古建筑、老字号)、历史词汇(阁、楼、堂)、历史内涵(古典文学、宗教族群)、民俗艺术、字体、色彩、纹饰等。“再历史化”一般被认为是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。

 

三、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创新

语言景观能够充分反映一处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。猎德社区在规划改造中,不仅新建了现代小区、高层住宅,还完整保留了龙母庙和村内重要的祠堂、庙宇、代表性民居。这些建筑是猎德村的历史记忆,让后来人也能够见识到猎德村的变迁历史。

相关部门沿猎德涌两岸重新规划布局,对部分建筑采取异地复建保存,打造岭南古建筑博物馆,使得猎德的建筑文明、淳朴民俗、龙舟文化重放异彩。

 

四、猎德村的治理启示

城中村改造归根结底是在关注、解决“人”的问题。城中村的复杂性在于其涉及人的处境与生活方式,而无法还原为形式主义的设计过程。通过查找资料得知,城中村租客占比远超本地村民。本地村民因世代生活在此,具有社区认同感,但租客作为外来人员对租住地无归属感,故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极为重要。

语言景观能够反映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是实现“再历史化”与活力复兴的重要途径。语言景观如标牌、告示等使用的不同语言、文字、符号、图片、纹饰、材质等,记载、传递出不同的思维方式、风俗习惯、历史语境、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,通过选择富有历史感的词汇、符号等还原历史真实,展示历史,传达历史,激发人们的历史记忆,从而实现“再历史化”。猎德村充分利用语言景观反映出的历史环境、历史遗迹、历史符号、历史内涵、历史文化,助力解决作为古村落新建在保护措施和保护理念等方面的问题。

在这一过程中,当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达成社区共识,为共同利益建立公平社区,便可增强他们对城市和社会的归属感,有利于城乡协同可持续发展。

 

五、结语

猎德村,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村庄,岭南文化源远流长,家国乡情浓郁醇厚,以浓淡相间的笔墨绘写近千年的书卷。

在改造的过程中,猎德村的生产、生活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其历史特色诸如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,作为猎德特有的文化气质,不但没有遗失,反而在“文脉延续”的改造理念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宝贵的“猎德模式”。

 

对猎德村的调研已告一段落,但无数中文学子仍正奔波于或即将投身于乡村振兴、城乡融合的第一线。且听何佳蕴如何以中文学子的姿态,融入城乡建设——

1、专业素养:从语言景观的学科视角出发

接触“语言景观”的契机源自朱林老师的语言学课堂,出于对这个新概念的浓厚兴趣,我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延伸了解。恰好大创项目的课题与此相关,因此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预调研机会。

2、调研方法:从实践中来,到实践中去

本次调研采取了田野徒步、图片穷尽式拍摄收集的方式。很遗憾未能按预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,或许通过与常住居民和流动居民的对话,能有更加具象的了解与感受。

3、实践感触:在发展中铸就精神家园

从初中在珠江新城上学以来,记忆中的猎德村就已经是现在这样静谧而美丽。远远就能看见,恢弘的高楼间夹杂着一排古朴而色彩鲜艳的祠堂,给人一种新奇的视觉感受。

要说猎德村的变化带给我最深的感触,大概是希望所有的村落在跟随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仍能如此,有一处和谐、美丽而温润的住所与精神安放。

4、参考文献

[1] 李永斌.八廓古街语言景观的“再历史化”研究[J].西藏研究,2023,(5): 123-133,163

[2] 史媛.东关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中官方多语标识“再历史化”研究[J].今古文创,2021,(3): 126-128

[3] 宁婉孜,王秋萍,温可馨.浅析广州猎德宗祠文化与龙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[J].今古文创,2022,(32): 123-125

[4] 麦婉华.广州猎德:古村变新城的乡村振兴答卷[J].小康,2022,(8): 96-97

[5] 王冬妮.城中村改造的思考——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[J].城市建筑空间,2022,第29卷(11): 64-65,68

 

本次“春节返家乡”系列报道就到此结束啦!

青春的岁月孕育希望,年轻的学子朝气蓬勃。

愿文珠学子能继续扎根乡土,投身实践,

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有作为。